SERVICE PHONE

18632604608
新闻资讯NEWS CENTER你的位置: 球盟会 > 新闻资讯
卢飞宏:文圣拳是义和拳的源头

发布时间:2024-08-27 09:11:42  点击量:

  卢飞宏:文圣拳是义和拳的源头文圣拳亦称文圣功、五手、五步架、长寿拳、杜家拳、离卦拳、神拳、五步神拳、老红拳、大洪拳、八卦拳、长寿拳、先天无极道圣拳、义和拳等,于明末清初由八卦教创始人刘奉天(出生于明朝万历四十五年,故于康熙三十二年,即1617—1693)与郜云龙文武合一共同研创。相传郜云龙后人的女儿传其子山东冠县杨四海(1714—1786),杨四海传山东嘉祥的杜恒信(1756--1838),由杜恒信传遍运河两岸,大江南北,发扬光大,又称杜家拳。文圣拳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经国家体委在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南旺镇宋庄得到挖掘整理,时称山东“四大名拳之一”,后被誉称为“中华历史文化名拳”、“中华文圣拳”、“中华圣拳”、“义和拳”等。2009年9月27日,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文圣拳是中华武术中一部非常重要的武学,它的起源和发展与历史上八卦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它是中国民族宗教武学的集大成者,在中国武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文圣拳武学与义和拳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义和拳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神秘的拳种,它和清朝时期民间宗教秘密结社与习练拳棒活动有着密切联系,它以师徒关系为纽带,以设拳场、练拳术为组织方式传播发展,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它也是中国民间一个正规性的拳术组织,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因为它的形成与发展和明清时期民间宗教秘密结社有着密切的联系,故在发展过程中,一直遭到清政府的禁止、取缔,以及和,只能在民间隐秘传承发展。它在传承上非常保守,密不外传,有“三人不道,六耳不传”之说,有严格的组织性和道德规范,虽其名气和影响很大,让人听之如雷贯耳,但实际内涵文化一直很少被世人所了解。一个多世纪以来,由于受、宗教和历史等因素影响,社会和人们对义和拳讳莫如深,人们对它的形成发展历史知之甚少,也始终被一种神秘的气息所笼罩。更有甚者将之视为“会道门”与“”组织,避而远之,一些研究者由于种种原因也很少涉猎这些课题。义和拳是中国武术文化研究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不研究明清时期民间宗教秘密结社与民间武术的联系问题,就不可能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多年来,我们在文圣拳武学文化研究中,较多地涉及到明清时期民间宗教秘密结社的问题,以及对明清时期民间武术文化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研究,逐渐理清了义和拳的形成与发展脉络,对历史上义和拳文化的研究有了一些新的突破。经过多年来的研究,解决了中国武学中存在的一些模糊的问题,其中是义和拳指的什么样的拳种,它的传承与发展的脉络是什么,它对中国历史与中国传统武术有什么贡献等。我们在查阅丰富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并进行了“田野调查”,经过认真研究有了一些重大发现。义和拳的历史渊源产生于明清时期八卦教的离卦习拳练武活动,源头是由八卦教离卦之主郜云龙所传习的文圣功。他在加入八卦教以前已精通祖传三十二式太祖长拳(又名“老洪拳”、“老红拳”),以及大枪,跃步齐枪等。他与师父刘奉天师徒二人共同将马上作战所使用的大刀、大枪、硬弓等,与道家导引吐纳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外练肢体、内练脏腑的高深拳术功夫。这部内家功夫内修易道、丹道、圣道,外修武道、医道,兵道等,它的体系与古代“河络”、“术数”、“方术”、“玄学”、“中医学”、“兵学”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深藏阴阳五行八卦九宫之玄机,是一部大道武学,圣贤之学,帝王之术,阴阳,即文圣功,也是文圣拳的雏形。郜云龙尤以武功见长,在八卦教中因其功夫精湛,悟性极高,被尊称为“武圣人”,也称为“透天真人”。义和拳最初就是历史上八卦教的内传文圣功,亦即现在广为传承的称文圣拳、五手、五步架、离卦拳、神拳、五步神拳、大洪拳、老红拳、长寿拳、八卦拳、无极道圣道圣拳,以及六步架等。过去门内传有“五步、六步不分家”、“五步传河(黄河)南、六步传河(黄河)北”之说。义和拳由于在历史发展中与民间宗教八卦教“反清复明”的联系,一直被清政府所忌,并将之视之为心腹大患,并采取残酷与手段,禁止它的传播与发展。历史上凡是认为有习练义和拳之状者都要被拿问和查禁,致使该拳种只能在民间隐秘传承发展,也给人感觉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清政府视义和拳为“”、“拳匪”和“异端”,将之与白莲教相齐并论,有“五步架子,白莲教,皇上听了吓了跳”之说,由此也可以看出该拳种在当时的影响力。者为躲避清政府查禁与,故在民间传承发展中都撇清与义和拳的联系,很少立有文字,只是在门内口口相传,功夫传承也只是口传心授。众多门徒只能偷偷练拳,为掩人耳目,改拳名众多,以至让外人不知就里,这也导致该拳种在四百多年来传承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但可喜的事,四百多年来,该拳种保持了原文圣功之古朴自然,圆通浑厚,简单实用,养生与实战为一体,二次呼吸和二次、三次发劲为特色的独有风貌,具有显著的实战技击和养生价值,成为宝贵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八卦教是清朝时期著名的民间宗教,于明末清初山东单县人刘佐臣(亦名刘奉天,名璿,字佐振(佐宸),号车鲁,一些史籍上也记载为刘凤天、刘風天、刘多臣,山东单县刘家楼人,现属单县黄岗镇刘老家刘小楼村)创始。此教原称五荤道或收元教,分八卦招收,后改称八卦教。倡导儒释道三教合一,内丹,以“真空家乡,无生老母”为信仰,倡导三教归一,万法归一,奉行仁义礼智信,崇尚太阳崇拜,在民间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和影响力。按“内安九宫,外传八卦”组成体系传经布道,“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门各有独立组织传承。刘奉天有八大,郜云龙(离卦)、郭图元(坎卦)、陈南兴(巽卦)、张照祥(震卦)、姬易学(乾卦)、刘兴邦(坤卦)、邱执奉(兑卦)、王国清(艮卦),统称“八卦真人”。据“根源经”记载:姬“春元”家子占西北他为乾卦,郭“玉璞”家后占正北首领朝坎,张“锡寿”占东方为震宫,陈“宗圣”占巽,南方“郜”皇代,邱“明月”占兑,王“承光”占艮,柳“善蛟”家占坤,分九宫八卦,四正四隅,分支干合门派一齐度人,传承天下。历史上各卦支文武在民间隐秘传承,地域辽阔,有庞大的组织体系,习练人数众多,且相互融合,异彩纷呈,对中国民间武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八卦教习拳练武传统由来已久。据《根源经》记载,从顺治六年(1649)刘奉天师徒退兵吴三桂事件可以看出,至少在顺治初年义和拳的雏形已经形成,经过康熙、雍正七八十年的传播发展,在民间已经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八卦教习练拳棒是中国宗教史上的一大文化特色,它们大都借助武术来宣传教义,多以结盟、传教、习武、行医等活动为凝聚方式,传经布道,教化民众,坐功运气,操练拳棒,强身健体,治病救人,从而也促进了中国民间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八卦教的主要经书有《五女传道书》(亦称《五圣传道书》)、《禀圣如来》、《锦囊神仙论》、《八卦图》和《六甲天元》等。其中最为重要的经典《五女传道书》,则是一部讲内丹,追求长生不老的传教书。炼内丹(气功)修长生的教理,深受广大下层民众喜爱和信仰。修练“内丹”记载其法:“舌抵上腭,鼻采清气,闭目存神”,想象头顶透出“元神”, “即得真法”,故郜云龙号“透天真人”。入门方式,信众入教于夜,点香三柱,供茶三盏,拜师盟誓,纳根基钱,口说“投离卦透天真人郜老爷门下”,紧闭眼耳口鼻“四门”,由师口授三百余字修持长咒。平时每日三次向太阳礼拜,吸气练功。据《根源经》言:“元明盘只此出内灵九道,只为着传道时当就凭文,他九人暗传道教化儿女,舍家业和性命蹬断红尘。先传文后传武文武成就,度男女讲天地阴阳细分。”这说明八卦教在创立之初就已基本形成既“传文又传武”的教理,为之后在发展中形成完整的“文场”与“武场”相结合的文化奠定了基础。“文”即修练“内丹”,气功运气,“武”即拳棒功夫,教习武术。文武合场的武学文化是文圣功武学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其精髓所在。历史上八卦教内传文圣功传承范围很广,刘奉天祖师传八大,他的八大又各以八卦八方传承发展,均以师徒为纽带不断传承下来。除了离卦教传承“文武合场”外,各卦主要传承文圣功的“文场”。文圣拳第二世先祖宗师郜云龙传承八卦八方,他的离宫兑卦文圣拳第三世先祖宗师杨四海亦按八卦八方传承。杨四海的兑宫乾卦文圣拳第四世先祖宗师杜恒信球盟会,又分八卦八方传承,杜恒信的八大进一步将文圣功传承天下。自文圣拳第四世先祖宗师杜恒信之后,再未按八卦八方为传承方式传播发展,后世曾分六爻传承发展。

  义和拳源于八卦教的离卦之习拳练棒,俗称为“武场”。在传播的过程中,与宗教修持的活动内容结合在一起,主要是坐功练气,俗称的“文场”,从而形成“文场”与“武场”。“文场”具有重要地位,以“文玚”统领“武场”,这样的文化对八卦教的传播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最早记载八卦教习武活动而引起清政府密切注意是在雍正年间,雍正六年(1728)的一道上谕中说:“闻卦子匪类隶籍于江南之庐、凤及河南、山东、直隶、山陕地方,其男妇皆习拳棒技艺”。“卦子匪类”,即指八卦,其时已分布数省。此时这种习练拳棒活动在华北地区乡镇村庄中普遍存在,它们平时大多单纯练武,但当它们和文场相结合时,就增添了浓重的宗教色彩,并不断被卷入一场宗教的运动中去。义和拳之名称,在历史资料考证中最早出现在乾隆中叶。乾隆三十九年(1774)九月,王伦清水教起义地方大员罗巴延三的奏折中:王伦起事,“俱由白莲而起,又诡名义合拳,煽惑乡愚”,该折中特别提到,义和拳是“传授咒语拳棒”。在清代笔记《戒》则云,王伦以教拳棒往来兖东诸邑,阴以白莲教诱人炼气,炼气为文,拳棒为武。清水教教中即分文场与武场。文场称文,武场称武。文运功炼气,属门里。武习练拳棒,称门外。乾隆四十三年(1778),山西壶关县商贩张九锡,他来到直隶元城做生意,听说冠县杨四海是这一地区的义和拳头目。在赴北京呈控黄河漫口派累民间办料折及钱文时,他呈控山东冠县碗儿庄(系垛儿庄之讹)杨四海邀请村人学拳敛钱、聚众立“义和拳”。上谕著将此案交刑部左右侍郎胡季堂、喀宁阿审理。山东巡抚国泰接谕后,派按察使于易简赴冠县传讯杨四海等。据山东巡抚国泰的报告:“山东冠县地方,有民人杨姓,聚集多人,立义和拳,邀请村人每人出钱三五百入教,学邪拳之事”(国泰奏折796号)。所指杨姓民人,即指冠县朵庄(碗儿庄)的杨四海。另据乾隆四十三年《清高宗实录》:“按察使于易简等前赴冠县严拿义和拳杨姓一案,拿获杨四海,后刑判发配。据供,伊父在日会拳,借此防夜。”以及1779年1月12日直隶总督周元理的奏折中“奉旨:山东冠县及直隶元城县有民人杨姓等起立义和拳,聚集多人之处,其所称童姓,既有义和拳名色,为行路推车人之所知,断难掩众人之耳目”。

  张九锡控文中说到义和拳这一名称已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出现,它比山东恩县离卦门传人李焠所传拳诡名为义和拳还早一两年,比王伦聚众起事更早三四年。说明王伦起义前义和拳就已在山东冠县、直隶元城、大名一带活动。杨四海后代曾提供资料说“杨四海曾拜郜爷为师,后来办错了事,引起郜爷不满,他便到山西找刘爷解决”。杨四海属于离卦,传习的是五步架、六步拳。五步架即文圣功,“六步拳”同“六步架子”、“六式拳”、“六式趟子锤”一样,都是“六趟拳 ”之变称。垛儿庄六趟拳传人杨凤山说:杨四海练的主要是六步拳,他到一个地方就教一种拳,都称六步拳。收徒时供三碗清水或三碗酒。他传拳地区有直隶南宫城边,山东临清、郓城、梁山、江苏肖县、沛县以及安徽等地。村民都传说他会“呼风唤雨,撒豆成兵,把板凳当马,高梁叶当刀。杨四海的父亲杨树财也是离卦教,因为他曾向离卦头目黄有义习过拳棒。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福长安奏:“有直隶南宫县人魏玉凯喊禀,讯据供称在本县魏家庄居住。该村有乡约李存仁及魏学宗、简七、王三、严龄等,与山东王伦都是高口地方之李姓徒弟。从前原系白莲,演习拳脚,四十六年后又改为义和拳,各人俱藏有绳鞭等语。”“既据喊控李存仁等有演习拳脚之事,自应彻底查办。”

  从乾隆三十九年(1774)九月王伦清水教起义地方大员罗巴延三的奏折中所提到的“义合拳”,以及乾隆四十三年杨四海之父“在日会拳”来看,义和拳之名的出现至少可追溯到乾隆初年,而从雍正六年(1728)的一道上谕中记载则可追溯至雍正初年。也有记载:“乾隆三十四五年(1769),山东恩县离卦门传人李焠进而改教名为“义合拳”,随后参加王伦起义。”这也是义和拳参加农民起义的最早记载。义和拳最初从一个拳种到形成“文武合场”的文化,它的“武场”在发展中,其内涵和内容上发生了很大变化,融汇到这一组织中来的,还有如八卦拳、红拳、大洪拳、梅花拳、七星拳、六步架(即三晃膀)等。它已不仅局限于八卦教的内传拳术,也并非专指某一种具体拳术或拳种,即代表了一种习练拳棒活动。八卦教对清中期至近代的教门运动、武术结社、农民起义和义和团的组织源流有深刻影响,它对中国民间武术的普及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以民间宗教为信仰的武术拳种和门派很多,在清朝时期发展到鼎盛阶段,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逐渐形成了中国民间宗教武学文化体系。民间宗教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武学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和文化形态,在中国武术中具有重要地位,在促进中国民间武术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卢飞宏,字翰林,号浮来居士,别号东方飞宏,东海卢氏,飞宏子,1966年出生,大学文化,党员,武术世家,原籍山东省日照市人,山东省临沂市公安局工作。中华文圣拳全国总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当代武术名家,文圣拳第九世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宗教武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世界华人运动会中国山东分会济宁分会,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研究专家,山东省青少年非遗武术教育研究中心研发专家,吉林省武术科普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文圣拳武学三部曲》编者,即第一部《圣拳经典》(作者:卢飞宏、张丽光),第二部《文圣论道》,第三部《大道之行》(上、下册)约200余万字的武学巨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印度总理莫迪首次回应女实习医生遭奸杀案,莫迪称妇女安全对印度也很重要,针对妇女的犯罪是最大的犯罪,不管罪犯是谁,他们都不应该被饶恕

  我们是冠军!现在,世界聚焦于CN FPS/

  主站 商城 论坛 自运营 登录 注册 我们是冠军!现在,世界聚焦于CN FPS D.哈卡 2024-08...

地址:无锡市锡山区东北塘农石路7号左1楼102室  电话:0510-82301560 手机:18632604608
Copyright © 2020-2025 球盟会·(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苏ICP备20034526号 HTML地图 XML地图 txt地图